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10篇

时间:2022-07-15 05:07:15 作者:天下 字数:19826字

电影是文物的具体创建文化。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,反过来又影响了它们。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,是大众娱乐的来源,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范文,欢迎借鉴学习。

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1

电影里,马特·达蒙滞留在火星上时,他非常乐观,像个话唠一样不断展示着一个中青年理工宅的个人才艺,作为植物学家的他,一个人在火星上造水、造空气,发电,甚至还用自己的便便种土豆。同时达蒙还吐槽不断——不是对着摄像头吐槽队友的disco舞曲老土,就是吐槽NASA的行动迟缓如老头,又或者自嘲自己是横行火星的宇宙海盗,天天在火星上看风景。可以说,幽默是《火星救援》与其他科幻片最大的不同,马特·达蒙的“呆萌”再次得到展现。

总的来说火星是一部质量不错的偏向写实的硬科幻电影,虽然3D效果很一般,但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观看的电影。

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2

当你身处困境时,你应该怎么做?电影《火星救援》给了我们精彩的答案。

…… 此处隐藏4440字 ……

虽说整部电影到处是可以开整堂课的科学细节,不过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两处,一是呆萌同学饿的皮包骨头还有力气想海商法对于自己的意义,他一个堂堂理工男居然有功夫研究这个,而且那位拯救他的印度基友立刻就能get他的脑洞说明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了?据此细节可推,莫非今日的理工男早已不是一心只泡实验室的书呆了?嗯...这很有可能...

二是呆萌同学不远万里拉回来一个古早的卫星之后与地球通信了,当然整片充满了“要是一个普通人死一万次都不够”的细节,只是这个点尤为让我反省自己,没错虽然我啥都不会死一万次不足惜,但我的点既不是种土豆也不是造水,就是这么一个找回失落破烂的小事件。完成这一事件,首先得知道有这么一个卫星,其次得知道这东西确切的位置,再次得排除万难把它拉回来,最后得有这么一个基友和你心意相通,把这俩只会摇脑袋的超延迟照相机用上,看到这里我膝盖已碎,词穷。

仅以上两点给我的启发就是,无论进行哪个方向的知识探索,对人类整体科学、文化、政治进程的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,对单一学科的历史进度也是要深入研究的,站在人类集体智慧的肩膀上,才能更好的理解手里的土豆、屏幕上的代码。

火星救援电影观后感10

很不错的一个故事,火星版鲁滨逊吧。整个故事中好几处剧情转折都让我起鸡皮疙瘩,确实设计得很好。

首先是外伤被抛下,然后再是经历种地啊,爆炸啊,重启通讯啊之类的,挑战简直一个一个根本就没停。在通讯断绝的一段时间里,是完全的封闭,没有人来交流,连声音都听不到,我们能看到马克强烈的交流感,但是由于写得很乐观,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他没有人交流是绝望还是心里彻底的荒凉,或者是有一点抛弃感?但是能够确定的是他真的很强,居然在这样绝望的环境下一次一次求生,真·绝地求生!死一点都不难,但是人啊,生存真的是一种本能,在心理防线几乎溃败的情况下,能做的是在绝望中求生,求生,求生!

整部书其实真的很适合拍成电影,美国大片典型的人道主义情怀。前面火星上不可预测的一些问题都还好,但是后面的剧情有一种刁难主角的感觉啊,明明用MV都已经模拟过很多次了,说了按照计划来就没有问题,为什么最后还是出了问题(虽然救回来了说,就表现典型的英雄主义嘛),前面火星的天气和不可控因素可以理解,但是这里情节设置有点不太好,其实前面经历了太多刺激,情节已经推到了较高的水平,最后的结尾为了保持这个水平让人觉得有点牵强。

最后,反正挺有意思的,确实能看出马克是个乐观的人。